廣西河池大石山區,懸崖陡峭、山路蜿蜒。2021年五一前夕,東蘭縣東蘭鎮五聯村迎來了駐村第一書記肖耀科——一位就職于廣西民族大學的博士。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肖耀科的工作重點從扶貧轉向了扶智。從繁華都市,到鄉村田園,肖耀科時時提醒自己且行且珍惜,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肖耀科(左二)走訪脫貧戶。
33歲的肖耀科在廣西柳州融安縣農村長大,“作為農民的兒子回村效力,是應該做的”。他道別妻子,走下大學講臺,去往300公里外的山村駐村幫扶。
對將要去的五聯村,肖耀科事先備了課。那里是廣西革命老區,離革命先烈韋拔群故鄉不遠,村里“九山半水半分田”,曾是東蘭縣極度貧困村。全村共有24個自然屯,357戶共計1401人,其中瑤族約占70%,壯族占25%。從最遠的自然屯弄雷屯駕車到村部需40分鐘。全村脫貧戶213戶862人,監測戶26戶74人,全縣最高。
再窮不能窮教育。走村串戶摸清基本面后,肖耀科決定從教育入手,改變村莊落后面貌。
到村不久,正逢高考。肖耀科組建了“五聯學子”微信群,由此了解到,有不少孩子因志愿填不好,與夢想中的大學失之交臂。于是,他主動上門,面對面指導填報,還聯系高校和區招生院解答政策。村里有5名困難家庭在讀學生,他除了自掏腰包助學,還聯系上區婦聯及高校愛心人士,解決了他們的生活費問題。
去年夏天,在他的努力下,五聯村被廣西民族大學列為社會實踐基地。一批大學生組建的志愿服務團隊進了村,和村里的孩子開展交流。隨后,在肖耀科的倡議下,廣西民族大學常態化與五聯村開展“大手牽小手”一對一幫扶活動,村里每個孩子都結識了一位隨時在線的知心大哥哥大姐姐。
村“兩委”干部文化、業務水平普遍薄弱,肖耀科專門為他們開設公文寫作、辦公軟件操作等方面業務培訓。為鼓勵村干部提高學歷,他自掏腰包送書籍幫輔導,包括村支書在內,有4名村干在他的幫助下順利通過成人高考?!皼]想到50歲還能上大學!”收到廣西民族大學錄取通知書后,村黨支部書記羅肖妮激動得落淚。
干群“心橋”暢通了,肖耀科圍繞鄉村振興20字方針,一樁樁、一件件,逐步攻克五聯村的振興難題。
首先是飲水安全。當時,群眾用水主要依賴家庭水柜儲蓄的雨水,硬度高不說,還易滋生微生物。肖耀科聯系到相關團隊,自主研發面向大石山區的安全飲水深度凈化裝備,總投資也不高,花了22萬元就一下子解決了全村的飲水安全問題。
3月5日,長林組村民蘭彩秀家的新建水池工程順利開建。過去,五聯村由于地表不蓄水,每家都需要建家庭水柜來收集雨水。蘭彩秀家的舊水池年久失修,但蘭彩秀身體不好,兒子又是視力殘疾,家里經濟困難。肖耀科主動上門了解情況。為幫助蘭彩秀,他自己掏了3000元,又向政府部門爭取到1.5萬元。此外,前任駐村工作隊隊長高崧耀捐了1000元,駐村隊員鄭正鵬也捐了1000元。后來,村里的手藝人主動攬下這項工程,免費干活。
其次是產業發展。肖耀科積極與廣西民族大學工會、后勤處等部門對接,向五聯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采購土豬、土雞等優質農副產品,幫扶金額達84萬元。同時,建立了東蘭扶貧產品專賣店以及微信團購群,打通從“山旮旯”到“大市場”的綠色通道。
肖耀科最近一直在為五聯村的未來謀劃。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肖耀科打算培育扶持新的農民合作社和養殖大戶,促進生豬、肉牛、黑山羊等傳統特色養殖產業發展;推進花椒、粽葉種植和小蠶養殖等項目建設;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擴大村里農產品銷售渠道;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持續增加群眾收入。
他說,將擴大教育扶貧活動的規模,定期舉辦五聯村學生經驗交流會,帶村里孩子去廣西高校參觀學習,并建立駐村工作隊獎學金制度。同時,將廣西民族大學有關人員來村幫扶與社會實踐活動常態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