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資源縣地處廣西東北部越城嶺山脈腹地,十三五期間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1年被國務院列為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2019年全縣實現脫貧摘帽。作為全區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區之一,脫貧攻堅戰勝利來之不易,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任務艱巨。為此,資源縣以自治區“五基三化”攻堅年行動為指引,以“標準規范提升”為重點,強化基層黨支部“五個基本”建設,推進基層黨建“提質增效”,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強化基本組織建設,筑牢鄉村振興戰斗堡壘。實施“強優組織”行動。完善以“鄉鎮黨委—行政村黨組織—自然村(網格)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為主干的農村黨組織體系,推動5個村級黨組織升格為黨委,37個村級黨組織升格為黨總支部,符合條件的618個自然村屯、35個農村經濟社會組織、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都成立了黨組織,實現黨組織應建盡建,進一步擴大了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二是實施“創星晉級”行動。深化拓展農村基層黨組織星級化管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支持五星級村鞏固提高;幫助三、四星級村提升晉位;扶助未定星級村制定創星方案,全力打造星級標桿示范村。全縣建成五星級黨組織達9個,四星級黨組織19個,三星級黨組織21個,66.2%的村已建成星級黨組織,創星率居全市前列。三是實現“品牌創建”行動。扎實開展農村基層黨建示范縣鄉創建工作,落實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黨支部100%達標創優,成功打造長征黨建先鋒帶、旅游黨建領航帶兩條黨建精品示范帶,推動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紅色傳統、旅游文化、民族團結、產業發展等深度融合,進一步擦亮“丹霞勝地黨旗紅”黨建品牌,形成獨具特色的資源基層黨建名片。
強化基本隊伍培育,充實鄉村振興一線力量。選優育強“領頭雁”。優選142名優秀干部駐村幫扶,確保了47個脫貧村保持選派3名以上工作隊員,充實了一線工作力量。以實施鄉村振興為重點,落實縣、鄉、村三級培訓機制,對基層干部實施“精準提能”全員培訓,著重抓好“頭雁提升”行動,實施村級黨組織書記業務學習大比武,開展“黨建+振興”專題業務培訓,打造了一支堪當引領鄉村振興的村干部隊伍。配強鄉村振興“指戰員”。以鄉鎮換屆為契機,公開選拔8名“五方面人員”進入鄉鎮班子,每個鄉鎮領導班子中,三分之二以上具有2年以上鄉鎮工作經歷,配備1—2名30歲以下干部,注意保留一些45歲以上有經驗的骨干,形成了以35歲左右干部為主體的梯次配備,鍛造了一支整體素質更加提高、朝氣活力更加明顯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激活鄉村振興“動力源”。堅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37名科技特派員深入企業村組一線開展技能輸送服務,累計幫助村企建立中藥材、綠色食品等實訓基地16個,培育農業技能型本土人才110余名。加強人才交流,通過粵桂協作幫扶,選派專業技術人員15人到端州區學習深造,迎來南山區21名專家人才為資源縣培育了教育、醫療人才125名,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教育醫療隊伍。
?。▓D為梅溪鎮戈洞坪村駐村工作隊員在茶葉基地采摘茶葉)
強化基本活動開展,提振鄉村振興士氣信心。政治生活嚴肅化。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從嚴落實“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主題黨日等制度,統一印發《黨支部組織生活會議記錄本》,年初指導各基層黨組織制定黨日活動計劃和學習計劃,有效提升基層黨支部組織生活的質量。黨日活動多元化。推行“活動式”“開放式”“結對式”組織生活模式,推廣“打卡紅色教育基地”、“紅灣”圖書線下漂流等系列活動,廣泛開展參觀革命紅色教育基地、觀看“紅色”電影、過政治生日等開放式活動,進一步提升組織生活質量,切實提振黨員干部“精氣神”,凝聚起奮進鄉村振興磅礴力量。聯系群眾常態化。深入推進農村黨員積分制管理,廣泛開展“雙亮雙諾雙實、爭做合格黨員”活動,組織黨員亮身份、黨員戶掛牌,深化農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和承諾踐諾,實行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制度,全縣1000多名農村黨員致富能人主動將自己的致富理念、致富技術、致富門路、致富信息傳授給身邊群眾,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實施鄉村振興大舞臺上得到充分釋放。
強化基本制度執行,健全鄉村治理工作機制。落實發展黨員“雙培養”機制。大力在兩新組織、致富帶頭人、高知識群體等重點群體領域發展黨員,全面消除連續兩年未發展黨員的村(社區),2021年新發展黨員322名,全縣黨員隊伍結構素質進一步提升。聚焦四類違規違紀問題,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農村黨組織發展的696名黨員全覆蓋排查,對36條重點線索嚴肅處理,推動發展黨員工作不斷規范。落實坐班值班制度。將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村務聯席會議制度、組織生活制度、“四議兩公開”民主決策制度落實情況作為督查考評重點內容,推行村“兩委”干部崗位目標管理、小微權力清單、“村財鄉管”、坐班值班等制度,將村級各項工作納入規范化管理的軌道,進一步建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執行民主決策制度。建立健全以村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和群團組織為紐帶,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建立村級黨組織領導修訂村規民約工作機制,在具備條件的自然村組建“一組(支)三會”,對本村本屯重大問題進行集體研究、民主決策,實現鄉村善治,推動鄉村振興。
強化基本保障落實,夯實鄉村振興經濟基礎。活動經費保障到位??h財政落實專項經費,為每個村下撥辦公經費3萬元每年,每個行政村每年安排5萬元服務群眾專項經費,每個農村黨員按每人每年100元的標準下撥活動經費,農村黨員每人每年200元、村干部每人每年1000元的標準下撥培訓經費,用于開展黨組織活動和鄉村振興培訓,為各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充足的財力支持。待遇報酬提升達標。嚴格按照不低于本縣上一年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落實村黨組織書記年基本報酬,制定評星定級結果運用辦法,加大對星級黨組織辦公經費、黨建經費支持力度。同時,全面落實在職村干購買責任保險、離任村干任期每滿一年享受50元/月補貼制度,為村級干部解決了后顧之憂,提升了聚力鄉村振興的“精氣神”。
村級集體經濟全面達標。把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布局和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打造了特色鮮明的資源縣村企合作村級集體經濟風電產業園,塘洞紅色旅游+民宿、戈洞坪茶葉種植加工等項目打造成為集體經濟示范項目,全縣74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穩定在5萬元以上,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夯實各村鄉村振興經濟基礎。